社会实践

客家文化与夏布交织:探寻传统工艺里的族群记忆

2025年07月11日              点击:

7月10日,“盘龙苎迹·智焕夏布”非遗传承实践团为深入探索客家文化与夏布的内在联系,来到盘龙镇,专访大建社区党总支书记、客家文化非遗传承人——李家辉。在李家辉书记的细致讲解下,实践团深入探寻二者交织共生的历史脉络与深层文化内涵。

初闻:政府视角下的李家辉与客家夏布渊源

与政府工作人员陈小娟交流时,实践团成员得知家辉书记作为盘龙镇客家协会会长,其家族史是客家移民与夏布相依存的生动写照。政府工作人员陈小娟说,家辉书记的祖辈在雍正五年从广东迁徙至四川,当时除了携带必要的衣物、钱财外,最重要的是将夏布制作的技艺、设备一台带到了荣昌区盘龙镇。在那个荒僻的年代,夏布成为客家人换取物资、维持生计的重要依靠,家辉书记的祖辈正是靠着挑卖夏布制品,才在当地扎下根来。家辉书记曾说,“夏布于客家人而言,不仅是一种手艺,更是生存的根基和文化的印记。”这番话让我们对家辉书记以及夏布在客家文化中的地位充满探究欲。

亲听:大建社区课堂上的文化解读

实践团成员走进大建社区,家辉书记为实践团成员们开设了一堂生动的客家文化课,他向实践团成员生动的阐释了客家文化与夏布的关联。他拿出家族族谱,指着上面的文字说道:“在客家人迁徙的历程中,夏布始终相伴。当初祖先来到这一带,面对一片荒芜时,正是依靠夏布手艺,先织粗布换糙米填肚,再织细布换铜板,攒够了租地搭棚的钱,才得以立足”。

家辉书记解释道,夏布在客家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制作衣物、米袋等的生活必需品,也是用于交易的重要物品。“老辈人常说‘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艺与言’,夏布手艺就是我们客家人不能丢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和生活智慧。”

细究:夏布传承中的客家精神体现

家辉书记告诉实践团成员,夏布的制作过程蕴含着客家人的精神品质。夏布制作工序繁杂,从麻的采摘到最终成布,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正体现了客家人勤劳坚韧的品质。他讲述了祖辈的故事:“以前生活困苦,祖辈们常常吃不饱饭,靠着织夏布换取物品或钱财,有的祖辈十二岁就挑着夏布去四川售卖,靠的就是这份勤劳和不服输的劲头。”

同时,夏布的传承也体现了客家人对文化的坚守。随着时代变迁,夏布产业面临诸多挑战,但仍不少客家年轻人选择投身夏布事业,努力传承和创新,这背后正是客家文化中重视传承、勇于开拓精神的延续。家辉书记还提到,在客家节日和婚丧嫁娶等习俗中,夏布也有着特殊的应用,这也进一步深化夏布与客家文化的联系。

探析:夏布与客家文化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在谈及夏布与客家文化传承现状时,家辉书记坦言存在诸多困难。夏布产业因全手工制作,人力物力投入大,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节奏,产值有所下降,年轻人因收入问题不愿从事相关行业,夏布传承面临危机。客家文化方面,虽然仍有不少客家人也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但年轻人对客家话及客家习俗的了解程度越来越低。

不过,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传承,如建设客家文化阵地、开发客家非遗项目、开展相关活动等,还有像“一宁夏布”团队这样的年轻力量,通过创新产品、利用短视频平台宣传等方式,为夏布和客家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孤立存在的古老技艺,而是与族群命运紧密交织的鲜活文化载体。从家辉书记的家族史中可见,夏布既是客家人立足异乡的“生存根基”,也是承载记忆的“精神纽带”,凝结着客家人勤劳坚韧的品格。尽管夏布产业与客家文化传承面临挑战,但有政府的扶持与年轻团队的创新,为困境中的非遗传承带来了破局的机遇。

通过此次实践,成员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提升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如何在实地考察中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更重要的是,实践团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热情。这次经历将成为实践团成员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激励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42C26

实践团成员采访政府工作人员陈小娟

41E9F

家辉书记向实践团成员讲解客家文化

41E9F

实践团成员参观大建社区村史馆

505F2

实践团成员参观大建社区村史馆

63120

实践团成员与家辉书记前往织机陈列馆

5D913

实践团成员与家辉书记合影





上一条:匠心筑梦,创新同行 下一条:“一缕苎麻织春秋,千丝夏布续古今”主题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