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盘龙苎迹,智焕夏布”非遗传承实践团走进荣昌区夏布小镇,探访了夏布非遗传承人颜太良,一场关于“坚守”与“传承”的对话,就此展开。
以匠心守传承:让夏布技艺焕生机
颜太良老师作为颜氏家族第28代夏布织造技艺传承人,自幼浸润于夏布文化,5岁挽芋线、10岁学上浆、12岁习织布,深厚的情感与扎实功底为传承埋下伏笔。1988年,他毅然放弃化学老师的稳定工作,返乡深耕夏布产业,立志延续古老技艺的生命力。
面对现代工业冲击下技艺传承的困境,他以荣昌鑫浩麻纺织有限公司为依托,为当地3万多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让她们在生产中掌握技艺,既以产业带动传承,又让技艺在劳作中延续。

颜文良为团队成员介绍夏布工艺
传承路的“拦路虎”:市场瓶颈与利润困局
实践团成员的目光掠过夏布馆里挂着的素色围巾、粗纹背包,忽然被货架尽头的一批价格高昂的夏布服装吸引,价签旁 “韩国制作” 的小字印入眼帘,大家心里很是疑惑 —— 明明是熟悉的荣昌夏布,怎么却打上了异国标签?非遗传承人颜太良老师笑着解释到这些高档服装都是用他们出口的夏布制成的,荣昌夏布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常年向韩国、日本输送原料。“那出口生意应该挺赚钱吧?” 有队员忍不住问。颜太良老师无奈的说到:“其实出口的都是一些不赚钱的坯布,国内缺乏一些先进生物脱胶技术来进行深加工,而韩国、日本的客户将其深加工后又以高价格返销至我国市场。”

韩国用荣昌夏布原料制作的高档服装
坚守的力量:从信念到行动的传承实践
“夏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一丝一线里都藏着咱们的根。” 颜太良指腹划过夏布坯布,语气里满是敬畏。在他看来,这些经纬交织的麻布不仅是谋生的手艺,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密码。如今,他正忙着在盘龙镇石田村张罗研学基地的事,他说“我的任务就是守好这份家底,让它能往下传。” 这个念头像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三十多年。

夏布馆非遗传承人织坯布
布间有远方:坚守者的信心与未来图景
在非遗传承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与有力支持,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推出了一系列系统性政策举措。颜太良对此深有感触,他表示,得益于这些政策的扶持,夏布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良好机遇。各项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传统手艺的存续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力度的持续加大,非遗传承工作的基础将更加坚实,发展环境将更为优化,夏布等传统技艺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此次“三下乡”调研,对 “盘龙苎迹,智焕夏布” 非遗传承实践团成员来说意义非凡。团队成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荣昌夏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更真切感受到了像颜太良老师这样的传承人为守护非遗所付出的努力与坚守。未来,实践团成员计划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青年群体的优势,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助力夏布产业突破发展瓶颈,让这千年手艺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