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盘龙苎麻引路人 —— 胡顺琼的坚守与期盼

2025年07月07日              点击:

为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乡村振兴,发掘与保护地方文化,凝聚青年力量服务基层发展7月6日,“盘龙苎迹,智焕夏布”非遗传承实践团走进荣昌区盘龙镇石田村,采访了重庆市芬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顺琼。

5C04E

重庆市芬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胡顺琼

一、纤丝结缘:从纺织女工到苎麻创业者

这位来自四川达州的企业家,十七岁因贫困踏入纺织厂,由此与麻纺行业结下不解之缘。在机器的轰鸣里,她不仅学精了麻纺织技术,更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埋下了与麻共生的情结。22岁那年,她与丈夫第一次来到盘龙镇,正值八月苎麻收割季。田埂边、屋檐下,老人们席地而坐,指尖剥着苎麻皮,细丝在掌心慢慢缠绕成线——这一幕让胡顺琼冒出了一个念头“苎麻,是否能否成为我的一份事业呢?”

二、风雨盘龙:破土扎根的艰难五年

2020年,夫妻俩从达州辗转来到盘龙镇,注册成立重庆市芬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计划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苎麻规模化种植。然而村民对陌生外乡人多有疑虑,使得前期土地流转阻力重重。胡顺琼没有因此放弃,她多次亲自登门,向乡亲们解释规模种植的益处,打消大家的顾虑,此外,还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经过多方协调,最终成功承包下盘龙镇500余亩土地。但企业的发展的路远比想象中艰难:第一年暴雨冲毁秧苗,本钱亏了近半;第二年跟着老农学技术刚有起色,连年干旱又让苎麻产量锐减,公司持续亏损。可她带着对苎麻的热爱咬牙坚守——哪怕几年收益不佳,仍按时将承包费发到村民手中。五年间与当地村民从陌生到熟络,把自己活成了“盘龙本地人”。如今再看工厂里那一片永不空闲的晾晒场,满满的苎麻纤维在阳光下摊开、舒展,胡顺琼的心里也由从前的焦虑,变得为了更多的坦然。

、银发之忧:产业瓶颈与传承期盼

“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劳动力老龄化严重,这是苎麻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胡顺琼望着厂里平均年龄55岁的工人们,眼里既有对未来无人接班的担忧,更有对老人们顶着烈日收割的心疼。

5E441

胡顺琼公司晾晒苎麻的情况

四、智焕蓝图:扩规模、引青年、兴非遗

谈及企业未来规划,她说道:“一是扩大种植规模,二是吸引年轻劳动力加入,三是通过苎麻种植推动夏布非遗发展。”从她的讲述里,能清晰感受到她对这片“异乡”土地的眷念,以及那份扎根乡土的热忱。她特别提到:“我最大的心望,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非遗夏布,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传承非遗文化的活动中来,以此来唤醒青年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让“非遗”不再遥远。是让本地人更了解我们的本土文化。”

2D834

实践团成员参观胡顺琼公司

此次“三下乡”实践中,实践团队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胡顺琼对苎麻产业的坚守,通过网络传播放大她的心声,为本土文化发展助力。胡顺琼以热爱扎根乡土,用五年耕耘让苎麻成为文化生长的“根”;志愿者们愿做桥梁,让更多青年看见这份坚守,以青春之力助文化传续,让乡土与时代同频。

397D1

“盘龙苎迹,智焕夏布”非遗传承实践团与胡顺琼合照



上一条:初识苎麻:揭秘荣昌盘龙镇苎麻的科学密码 下一条:苎麻兴农:工厂与田间联动,铺就乡村致富路

关闭